抢占行业前沿山东烟台苹果焕发新生机
说起山东特产,自然少不了烟台苹果,不仅色泽鲜艳,清脆香甜,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更是孕育出烟台“苹果之都”的美誉。为了打造世界级苹果之都,烟台的“果农”们从未放弃探索。如今,他们通过技术革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抢占行业发展前沿,让“苹果之都”的美誉更加名符其实。
手机扫码能看苹果生长环境
11日9时许,“品味山东——第二届全国名博齐鲁行”采访团来到富有“中国苹果之乡”美誉的烟台栖霞市,烟台泉源食品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正通过视频监控系统,查看果树的长势,虽然技术中心距离种植基地几十公里,但技术手段的升级让该公司具备了实时监控果品生长的能力,甚至能够清晰地查看苹果表皮是否有疤痕。此外,技术人员还在田间地头设置了众多的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种植基地的光照、空气湿度、土壤温湿度、风力等影响苹果生长的因素。通过技术手段,为苹果生长提供最优环境。在公司的分拣包装车间内,没有了以往的“人海战术”,二十多名工人整齐排列,各司其职,带着厚重的手套,小心翼翼地为苹果套上防护套,在自动筛选机的帮助下,不同分量的苹果通过传送带输送到各自的包装箱内。已经包装完成的苹果箱外,印有该批次苹果的二维码信息,通过手机扫码,消费者可以回溯查看本批次苹果挂果、施肥、采摘的各个环节,甚至可以了解苹果来自哪个地块。相比以往,这是许多人想不到,更做不到的。
“通过发展行业前瞻性技术,我们不仅拿到了60多个国家的‘入场券’,苹果的价格也翻番。”烟台泉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延泉说,随着大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食品行业的门槛逐年提高。如果想要打造知名品牌,让消费者信得过,就要敢于向消费者亮“家底”,通过技术升级发展高效农业,抢占行业前沿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
苹果也能仿照葡萄来种植
作为蓬莱鑫园工贸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世欣可谓和苹果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从最初的园艺师到如今的董事长,几十年的历练让他深谙“变革才能有出路”的道理。9日11时许,在蓬莱大辛店镇大辛店村,看着130多万棵矮化苹果苗木长势喜人,张世欣自豪地向记者讲述他和苹果的“缘分”,远处,则是如波浪般随风起伏的苹果苗木。
“我的理念是让果农实现从农民到农场主的转变,原有的种植模式已经难以实现行业的永续发展,只有通过技术以及理念的革新,才能实现果农们做强‘烟台苹果’品牌的愿望。”张世欣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和同事们在一直探索,他们不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了我国第一台气调冷库,还兼收并蓄,改良苹果品种,他的苗木培育基地已经成为烟台当地最大的苹果苗木基地。
为了实现他的理念,张世欣一直在学习和探索。在他看来,葡萄既然可以成排种植,实现机械化,通过改良品种,苹果也能仿照葡萄来种植。如今,张世欣的目标已经实现。通过矮化苹果苗木,改良土地条件,不仅方便了机械化操作,还提高了果树的产量。在现场,不到2米高的果树成排栽种,一根果树枝条上,就攒聚了12个苹果,工人们不得不系上细绳,将枝条向上拉起。他告诉记者,如今,一亩5年生的矮化苹果树产量至少在8000斤以上,随着产量的提高,苹果的品质也随之提高。
全国最大苹果拍卖中心下月运营
从2002年涉足苹果产业,栖霞德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德辉就一直专注于将“烟台苹果”做成行业品牌,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他的梦想,也是所有烟台果农共同的梦想。在今年11月底,德丰公司投资建设的山东栖霞果品拍卖中心将投入运营,通过将第三方拍卖市场模式与卓越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性融合,配合高效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届时,他们将创建一个集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为一体的覆盖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型专业苹果现货拍卖交易市场。
11日下午,在拍卖中心建设现场,装修工人正在加紧施工。据潘德辉介绍,该拍卖中心的建设,将实现苹果现货交易方式的变革,同时,也能提高烟台苹果行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他告诉记者,今年整个苹果出口行业受外部环境影响下降了30%左右,但他的公司利润基本保持平衡。原来公司的出口占到90%,如今虽然下降了30%,但在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内增加的份额反而超过了出口下降的份额,“只要质量好,根本不愁卖。”潘德辉说,对于质量以及市场的宏观掌控,为他们公司赢得了市场,保证了利益空间。(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