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状况探析
近年来,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异军突起,正在成为山西省一项潜力巨大的特色产业。在一些地区,它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可以说,食用菌对于该省是新兴产业,它的快速发展将对产业结构调整、集约循环农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但横向比较,该省食用菌产业还有较大差距,规模偏小、科技支撑不够等还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纵向看——
发展速度加快富民效益显现
山西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速度之快,受到业内瞩目。2014年,全省生产各类食用菌21.21万吨,实现总产值16.8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0.45%、34.17%。
目前,该省涌现出泽州、高平、壶关、长子、洪洞、昔阳、和顺、汾阳、山阴、广灵等众多食用菌大县。产业的壮大让当地农民有了增收新渠道。和顺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富民产业来抓,目前菇床面积90万平方米,新增就业岗位3000多人,农民年人均食用菌收入达1000元。
规模化生产成为发展趋势。全省食用菌种植面积约7.5万亩,农户单棚面积大都在800平方米以上;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规模,大都在5个棚、4000平方米以上。以大户、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初步形成了连片种植的基地化生产。目前,全省食用菌合作社已发展到400多个,其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80%以上。
该省食用菌产业起步之初,种植品种只有平菇、香菇等少数几个常规品种,目前已经发展到茶树菇、滑子菇、鸡腿菇、杏鲍菇、双孢菇、金针菇、口蘑、银盘菇等20多种。种植结构也进一步优化,传统品种如平菇种植面积逐步消减,木耳、香菇、茶树菇种植面积稳步提高,新兴鸡腿菇、杏鲍菇、双孢菇快速增长,特别是双孢菇,已成为全省食用菌产品的新秀。
技术水平也有较大提升。该省食用菌发展的初始,大都外聘省外技术人员。从2011年起,省级科研单位和院校将科研力量和村级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对接,进行从菌种培养到生产管理的一条龙技术服务,并加强对菇农的培训力度,菇农自主技术程度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各地对食用菌产业的政策扶持不断加大。晋城、长治、晋中、太原、运城、临汾、吕梁等市,都以政府文件出台过发展食用菌的实施意见。特别是2011年以后,该省实施“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以后,很多设施蔬菜的扶持政策,被延伸到食用菌产业。政府财政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横向看——
生产规模不大仍属小打小闹
目前,我国食用菌产量排在世界首位,而且还处于攀升阶段,但仍未达到市场的需求量。
食用菌营养丰富,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六大保健食品之一。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年人均食用菌消费2.6公斤,日本是3.5公斤,我国仅为0.5公斤。国际市场对食用菌的需求有增无减,国内消费量大约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市场空间巨大。
而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北纬34°34′~40°44′之间,气候条件独特,十分适宜各类食用菌的栽培。加上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为不同种类食用菌生产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具备周年生产和多样化生产的条件。尽管条件得天独厚,而且产量逐渐提高,但与先进省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全国年产量已超过3000万吨,该省占比还不到1%,这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食用菌具有良好的产业特性。它既不与粮食争地,又可以将菇渣加工成肥料为粮田培肥地力,促进粮食增产。该省有丰富的玉米秆、小麦秆,是食用菌栽培的优质原料。发展食用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可以减少燃烧农作物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积极作用。
晋城市绿农开发有限公司,年消化玉米芯、麸皮、棉籽壳等农作物下脚料1.2万吨。但是该省达到这种规模的企业还不多,粮食产业与食用菌的联动效应还不明显。
作为一项新兴产业,食用菌产业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产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生产规模总体偏小,产业化程度较低;标准化栽培水平低,质量安全存在隐患;技术服务不到位,市场经营组织发育滞后等问题制约着产业的壮大。
向前看——
做大蘑菇产业尚需重点扶持
因为是新兴产业,省、市、县各级对食用菌产业还没有出台系统性规划。此前,山西省已经对畜牧业、小杂粮、中药材等7大产业做出长远规划,并出台配套政策。食用菌既然已经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那么就应该将之作为主要产业及早加以规划。据悉,省农业厅已经着手这方面工作,并有望列入该省农业“十三五”规划。适宜发展食用菌的市县也当相应出台产业实施意见。
目前,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也略显不足,尤其在产品深加工方面有待突破。当务之急是要通过提升科研能力,创造本土经验,走出具有山西特色的食用菌产业化之路。食用菌不仅是食材,而且可作为保健品、药品、日用品的生产原料。此类产品附加值较高,市场需求较大,应该作为今后产业研发的重点方向。
标准化、品牌化低也是短板。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完善食用菌标准体系,制定食用菌菌种质量、产品质量检测标准。而且,还要建立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保证食用菌产品从菌种培育到产品销售全过程的质量安全。而农户、合作社则要提高品牌意识。通过商标注册提高市场认知度,通过申请无公害认证、绿色认证等提高市场竞争力。
政策方面也应加大扶持。省级层面,已将食用菌列入设施蔬菜专项资金扶持范围。也就是说,今后食用菌可以享受和设施蔬菜一样的优惠政策。但很多市县的配套政策还不健全,尤其是对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的政策相对较少。建议食用菌重点县围绕科技创新出台更多有操作性的激励政策。(段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