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永乐乡“永牌”艳红桃发展历程
地处贵阳市东郊的永乐乡,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盛产瓜果蔬菜而闻名,被誉为贵阳市的“果盘子”和“菜篮子”。在这盘丰盛的“果盘子”里,当属被评为省优质农产品的“永牌”艳红桃最负盛名。要想了解艳红桃在永乐乡如何被大面积种植,那可是说来话长。
时间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的永乐乡还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只有少数人种植一些早熟桃,每年5、6月份拿到市场上来卖,增加点经济收入。那时候桃子的品种很少,更没有现在香甜可口的“永牌”艳红桃这个品种。说起“永牌”艳红桃的发展历程,这其中还有一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小故事。
初识“燕红桃”
据永乐乡水塘村村民樊俊国回忆,1986年秋,时任市委书记的李万禄到北京看望曾任贵州省省委书记的池必卿,池夫人许若冰见是贵州老熟人,就捧出一盘又红又大的桃子招待他。池老介绍说:“这叫燕红桃,是隔壁朱老总夫人康克清大姐送来的。康大姐家有个桃园,每年8月桃子熟了,康大姐都要摘一些送给邻居品尝。今天你有口福,正好碰上,快尝尝吧。”万禄同志从没见过拳头大小的桃子,鲜红水灵,而且是朱老总园子里结的,又奇又羡。取来一个咬一口,又脆又甜又香。再一看,从皮到肉,通体鲜红。
赞赏之余,万禄同志脱口说:“要是贵阳能结出这样的桃子多美呀!”池老说:“也行!到冬天你们来,我带你们去康大姐家剪几个桃枝,你带回贵阳找人嫁接到本地桃树上,就能发芽开花结果,然后再培植推广,几年就成规模了。这样,既使农民增加收入,又让贵州人能吃到仙桃饱口福,岂不一举两得吗。”池老离开贵阳多年了,还如此关心贵州人民,使万禄同志十分感激。他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回到贵阳后,立刻把它当作富民强市的大事交给时任市委副书记的刘也强找人落实。也强同志立即照办,找来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廖千量去北京引进燕红桃。
引进“燕红桃”
就这样,燕红桃走进了永乐乡。从那时起,一幅万亩桃园的美好蓝图就开始一笔笔勾勒起来。廖千量在樊俊国家的果园里精心挑选出3株本地桃树作枮木,高枝嫁接了燕红桃芽。专家的科学指导、农户的辛苦栽培、精心的管理……大家亲眼见证了燕红桃的发芽、长枝、开花、结果。到8月,三株桃树第一年就结出70多个桃子。桃子红如朝阳,大如拳头。最大的一个近一斤,小的也有4~5两。大家都夸燕红桃好看,好吃,应该推广。第二年,樊俊国又在自己土地里嫁接了50多株燕红桃,并培植8000多株桃苗……就这样,燕红桃在贵阳扎下了根。
1994年,小面积试种植带来的2万元的年收入,让乡里第一个“吃螃蟹”的樊俊国和干井村的杨绍荣,尝到了燕红桃的甜头儿。乡里的农户们看到了种植艳红桃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家家都跃跃欲试。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5年,水塘村开始大面积种植艳红桃。没有那么多土地怎么办?开垦!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劳作再苦心里也是甜的,水塘村130家农户甩开膀子,扩建了2000亩燕红桃基地。那年,燕红桃丰收了,水塘村到处是欢声笑语,农民们个个喜上眉梢。
变身“艳红桃”
经过多年的发展,燕红桃在贵州土壤和气候等特殊环境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味,更红、更甜、更脆。因其皮肉特别鲜红艳丽,故定名为“永乐艳红桃”。自此,一条种桃发家致富的新路子被开辟出来,永乐乡的农民们在这条充满希望的路上越走越宽阔。2003年7月,永乐艳红桃被命名为“永”牌艳红桃,同时被评为贵州省级优质农产品称号,2012年“永”牌艳红桃列为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
这条路上,桃花美,桃子甜,果实沉甸甸;这条路上,处处洒满了农民们辛勤的汗水,凝聚着各级政府、专家们对永乐桃园发展的关心;这条路上,以桃为载体的桃产业正在做大做强……如今,该乡仅种植艳红桃就达6000亩,吸引2000家农户参与种植;桃园里不仅仅有艳红桃,还有十月红、中华寿桃等品种,种植面积上万亩。品种的多样化,将该乡只有7月下旬至8月上旬艳红桃的采摘期,延长到了现在的5月至10月,均可前来采收。
一直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帮助支持下,永乐乡在“桃”上卯足了劲儿,下足了功夫,用勤劳和智慧大作“桃”文章。除了单纯地种植桃,永乐乡还以桃为“媒”,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每到桃花盛开、桃子成熟的季节,永乐乡总会以独特的桃园魅力,吸引广大市民、游客前来赏桃花、品桃子,同时,以此为载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农家乐生意更是火爆……
为让休闲观光农业走得更远,永乐乡还为其注入了文化元素。自1999年举办第一届桃园文化节活动以来,该乡已连续举办10余年。活动以“游桃园、品鲜果、赛鲜桃、看表演、促宣传”等为主要内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届届活动吸引上万人游玩参与,颇具影响力。
红了“永牌”艳红桃,鼓了农民的钱袋子。在大数据深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的今天,永乐乡也不甘落后,欲借电商平台将香甜可口的桃子送到千家万户,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永牌”艳红桃的甘甜,让沁人心脾的桃香飘溢四海。(中国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