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到“文明”——辉南县朝阳镇马家岭村的“蝶变”
来源:
shucai1.com
2019-01-23
浏览:
414
字号:T|T
摘要:2018年12月末,辉南县朝阳镇马家岭村传出喜讯:全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0万元,是2015年的13倍多。马家岭村,山多地少。全村农户345户,农业人口1172人。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6000元,村集体收入1.5万元以下。2016年,村里共有贫困人口141户226人,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但如今,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马家岭村实现“两级跳”:2017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贫困人口人…
2018年12月末,辉南县朝阳镇马家岭村传出喜讯:全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0万元,是2015年的13倍多。
马家岭村,山多地少。全村农户345户,农业人口1172人。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6000元,村集体收入1.5万元以下。2016年,村里共有贫困人口141户226人,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
但如今,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马家岭村实现“两级跳”:2017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贫困人口人均收入都达到了3630元以上,已实现全部脱贫,整村脱贫出列,从物质上告别了贫困;2018年8月,通过验收,荣膺“省级文明村”,实现了精神文明的跃升。
马家岭村从“贫困”向“文明”成功“逆袭”的背后,是县、镇、村“三级”干部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学技能、增本领,提认识、转思想,带农户、做示范,身体力行持续不断地开展基础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让昔日贫困的小村进行了一次华丽的“蝶变”。
“让农民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尊老爱幼、文明健康、邻里和睦的农村新风尚,充分调动起贫困群众奔康致富的劲头,在物质脱贫的同时实现精神脱贫,是我们扶贫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抓手。”朝阳镇党委书记王述认为,扶贫先扶志,唤起贫困群众主动“造血”的劲头,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建设美丽新农村的根本所在。
融合产业“输新血”,才能增收脱贫。扶贫伊始,朝阳镇立足于马家岭村资源条件,采取“合作社+企业+带头人”的合作模式,至今已组建了2个农民合作社,发展起高速路广告牌、花卉日光温室、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蒲公英种植、村集体鱼塘扶贫产业5个,年可创收约60万元,至今共为贫困户发放扶贫红利26.88万元。
自主发展“重造血”,才能激发活力。针对贫困户自身存在疾病、残疾、劳动能力不足的实际情况,朝阳镇积极研究解决对策,协调包保单位为108户贫困户免费发放鸡雏、仔猪,扶持发展“庭院经济”,鼓励贫困村民自主创业,年出栏本地大公鸡5000余只、黑毛猪60余头,户年均收益1500元以上。同时打造利益联动机制,实行“经济能人+贫困户”带动抱团发展,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组建插秧队、栽花队、草编队3个,接揽周边村屯春季插秧和镇村园林绿化工程,带动贫困户、村民50余人务工,年务工收入近13万元。
增强自身“新技能”,才能产生动力。为了解决贫困户和村民外出创业缺少劳动技术的问题,镇、村又针对村民实际需要,确定了电工班、焊工班、月嫂班等免费培训科目,选派专业老师入村培训180余人,有74人考取了初级技术资格证书,通过培训外出劳工60余人次,年收入达70余万元。
“以前俺们村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都挺差,这几年通过精准扶贫好政策的不断建设,再加上镇里和村里提倡‘乡风文明’,现在俺们村不但收入增加了,环境变美了,乡亲们主动脱贫致富的意识和讲文明、树新风的‘精气神儿’也提高不少”。提起如今的变化,正在拾掇自家院子的贫困户宋宝艺赞不绝口。
产业形成了,收入增加了。镇、村又用“蚂蚁啃大象”的精神,改面貌、建新村。发动村民修路架桥、建房改水、美化绿化、修栅栏、砌水渠、装路灯……引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争“星级”、创“五好”,制定《村规民约》、评选“文明家庭”……大力弘扬礼义孝廉传统文化,积极塑造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几年来,市、县、镇近200名党员干部与马家岭村“结穷亲”,实行“点对点、一对一”对口帮扶,形成从脱贫向文明转变“大合唱”,一个个规划从“纸上”落到了“地上”。累计投资900余万元,实施基础设施等项目15项。同时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营造出干净优美、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引导培育村民创文明、转思想,弃陋习、扬美德,自强不息的乡风民风。着力重塑村民信仰、逐步培育文化涵养,从而破除精神贫困。
如今,马家岭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秧歌队、广场舞蹈队自编自演,在夏季的夜晚载歌载舞;已经举办了5届的农民运动会群情振奋、凝聚民心。村民们户户争文明,人人护环境的意识不断提高,全村“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达到65%以上。
年关渐近,年味渐浓。村子里,一张张笑脸绽放,那是贫困村变身省级文明村后的新气象!
关于
从“贫困”到“文明”——辉南县朝阳镇马家岭村的“蝶变”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