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果庄发展300亩油桃示范基地经济效益达600万元

  一棵树苗从桃核开始培育直至成苗大约需要一年,而一个好的品种能否被推广却需要三至四年的不断试验。冬去春来之时,莒县果庄镇的油桃又将迎来新的上市,而在果蔬销售的淡季,他们又是如何保证产业链的循环?

  “产果的时候我们卖果,产苗的时候我们卖苗。”果庄镇宣传委员张守祥说。

  在镇驻地向东一里的地方,有一片红色的苗木棵棵精神抖擞地生长在主干道的北侧,这片占地约有50亩的“红树林”,被称为桃种质资源圃,也是我省最大的民办桃种质资源圃,现已收集水蜜桃、油桃、油蟠桃、加工桃、黑桃、观赏桃7大系列600多份桃品种资源,长期开展桃树的常规育种。

  “这些苗木之所以呈现红色,是温度的缘故,一遇冷就成这样了。”2月27日,当记者问起苗木颜色的时候,张守祥这样解释,“别看这些苗木长得不大,一棵树上却能嫁接二三十个品种,研究所再从中选取最好的投放市场,或随技术销往外地。”

  2000年,莒县桃树研究所成立,由3名农艺师和5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技术队伍,常年承担着山东省油桃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所试验成功的品种为果庄镇油桃种植户的品种改良更新换代起到了示范作用,素有“山东省油桃示范基地”之称,现有新品种结果实验园、桃树种质资源圃、苗圃、高档果品生产示范园等基地面积300亩,年生产优质苗木300万株,实现经济效益600万元。

  “我们主要实行公司+基地的方式,向果农或客商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并且配送技术。”据莒县桃树研究所负责人刘立常介绍,每年5、6月份是桃树苗嫁接的最佳时间,经过三至四个月的观察比较,优中选优,当年11月份至第二年4月开始供苗,来自浙江、泗水、沭阳等地的客商纷纷前来选购,技术人员则会作为法人科技特派员,为苗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用刘立常的话说“苗木卖到哪里,技术就跟到哪里”。

  目前,在果庄镇32个行政自然村中有26个村种植油桃,销往外地的苗木已达数百万株。

  除了种植油桃,桑树种植也逐渐成为村民的另一项收入来源。“一亩桑树可以产100斤的蚕茧,当年年底就能收获,第二年开始每年都能收三批,一亩地年纯收入就能达到4000多元。”果庄镇大王海坡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升介绍。现在的大王海坡村借力桑树苗木,已经由原有的50余亩桑树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余亩。(王宗敏)